說明在照片下方,
在17-55mm的 17mm 光圈F2.8時, 有些微的紫邊, 到光圈F5.6時無法辨識,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在17-55mm的19mm光圈F2.8有紫邊, 約縮到F5.6時無法辨識,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24mm 光圈F2.8出現比較明顯的紫邊, F5.6大幅削減, F8.0無法辨識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F2.8時有明顯紫邊, F4.0後無法辨識,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F2.8明顯紫邊, F5.6無法辨識,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以上為17-55mm在D2X上的紫邊情形, 一般說來, 紫邊都出現在最大光圈,
可以藉由縮光圈減低紫邊的現象,
以下為24-70mm與28-70mm在D2X上的紫邊情形,
ON D2X(24-70mm, 28-70mm) 說明在照片下方
24mm只有24-70有, 所已只單列24-70mm在24mm時, 個光圈的情形,
在光圈2.8時有稍微的紫邊, 到F4.0後幾乎無法辨識,
F8.0~F16幾乎無紫邊
在28mm加入28-70mm, 可以看到28-70mm F2.8在紫邊的表現上略顯突出.
F4.0時28-70mm仍殘有紫邊,
F5.6時, 28-70mm仍殘有些許紫邊,
F8.0 28-70mm紫邊已獲得控制.
F11-F16皆無紫邊,
在35mm時, 24-70mm與28-70mm光圈全開的條件下, 紫邊的情形,
大概可以知道24-70在”光圈全開”時的紫邊抑制效果,
28-70mm在F4.0紫邊有改善, 但是還殘與些許的紫邊,
F5.6, 28-70mm仍殘餘紫邊,
與35mm一樣, 28-70mm 在F2.8對照24-70mm可以發現明顯的紫邊
在F4.0時紫邊或得控制, 不過若有注意到, 應該可以發現, 在D2X上同樣的設定下,
對應APS 高畫素密度, 細節的表現已經顯現出差異.
F8.0-F16紫邊無法辨識. 28-70mm再主體邊緣的刻畫還不錯,
但是對於主體本身的細節描寫與24-70mm稍有差距
70mm兩支鏡頭無法辨識紫邊,
70mm原則上兩支鏡頭的紫邊抑制還在合理範圍內.
以上為在沒有倍率色收差功能的D2X上, 3隻鏡頭紫邊產生的狀況,
對於將近10歲的28-70mm(1999~2007)來說, 在底片時代, 當年針對底片設計的鏡頭,
無法預測10年後, 人們是利用數位相機作同樣的紀錄工作, 加上電腦的普及,
在螢幕上, 以前無法發現的鏡頭”特性”, 幾乎無所遁形, 或許昰當年設計者在設計鏡頭時,
無法預測的部分. 不過整體來看, 24-70mm雖然在紫邊的表現對照其他兩支鏡頭,
可以說幾乎沒有, 但是, 若要嚴格一點的看, 還是有, 只是,,,要花一點時間找找!!!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APS機種, 幾乎無紫邊的結果, 在24-70mm前, 使用中的NIKON似乎只有一顆鏡頭做得到--->
AF-S VR Nikkor ED 200m F2G
但是AF-S VR Nikkor ED 200m F2G昰NIKON不惜成本,
NIKON鏡頭中唯一一隻搭載 スーパーEDガラス(SUPER ED鏡片)達成的成就,
相對於僅1/2不到價位的24-70mm仍能達到如此水準,
或許可以推測NIKON本身在ED鏡片或非球面鏡片的研發上有相當的突破,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下為在有搭載倍率色收差功能的D3上, 觀察上面在D2X上原本有紫邊產生的鏡頭,
可以被抑制到何種程度, 或者大概縮到多少光圈下紫邊可以完全削減,
換句話說, 這個部分的測試反而比較偏向在D3本身消紫邊的功力,
或許不需要縮到如在D2X上同樣光圈即可完全消減.
ON D3(24-70mm, 28-70mm)
相機設定:
RAW+JPG FINE, L SIZE, A MODE, WB: 晴天, Multi pattern測光,
D2X MODE III, CAPTURE NX(NEF)轉檔, 100%裁圖.
28-70mm無24mm所以僅提供24-70mm在個光圈下的情形,
以下為28mm, 加入24-70mm與28-70mm在各光圈下的紫邊情形
书签